新闻中心
企业动态
产品动态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第二十一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2010)
第二十一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2010)
时间:2010-09-20 15:02:20  来源:  作者:
MICONEX2010 奏响华彩乐章
国内测量控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展览会——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日前开启了其2010的新征程。MICONEX以其二十余年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口碑赢得了众多国际以及本土知名厂商的信赖,本届展会将有ABB, Azbil, GE, Fluke, Krohne,西门子,浙大中控,川仪集团,京仪集团,聚光科技,吴忠仪表,天仪集团,上自仪,上润,虹润,斯派莎克等逾600家厂商参展,展出面积将达到3万平米。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快速攀升已获共识,最终用户(买家)开始加速他们的采购计划。在这种市场环境中,为用户提供一个便捷的采购平台显得尤其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4天展期),与最多的供应商(逾600家仪器仪表制造商)进行面对面洽谈,无疑将使用户拥有一个省时、省力、省钱的极佳商机。
全新的场馆,升级的MICONEX
4万平米超大展厅,让您尽享与供应商之间面对面洽谈的便捷;
国际领先的场馆配套设施,更加人性化、更加现代化;
交通四通八达,地铁8号线直抵场馆;
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场馆雄踞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毗邻“鸟巢”和“水立方 ”,您可在参展之余尽情感受奥运文化的魅力。
展商和观众是MICONEX“舞台”上永远的主角
MICONEX一向以厂商参与广泛、观众数量众多著称,因此也是采购人员、终端用户、研发工程师及技术经理不容错过的行业盛会。作为国内测量控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行业的风向标,它已经成为全行业洞察企业动向以及整体市场波动的窗口,毫无疑问会成为业界用户、厂商、相关研究院所、媒体以及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依靠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业内权威地位,在以往学术会、技术交流会、新品发布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活动的基础上更特别地推出MICONEX2010用户大会,进行多行业互动,使其不仅仅是一个测量控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行业的专业展览,更是各行业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大平台,真正实现展示与信息、技术沟通的大融合。

展会名称: 第二十一届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MICONEX 2010)
展览时间: 2010年9月6日~9日
展览地点: 国家会议中心·北京(注:非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场馆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天辰东路7号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承办单位:北京鑫仪寰宇展览有限公司
展品范围:
1.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
(1) 自动化仪器仪表
智能化仪表、变送器、调节器、控制阀、执行器及调节阀、定位器、称重装置;
(2) 控制系统
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混合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PC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安全及危险系统、工业以太网及实时工业以太网、IPC及嵌入式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用OLE、变频器,电气传动及运动控制系统、无线电通信系统、现场总线附件;
(3) 自动化、IT解决方案及软件
制造执行总体解决方案及过程优化软件、企业资源规划总体解决方案、电子商务总体解决方案,因特网及基于通信的解决方案;
2.科学仪器
分析仪器、海洋仪器、地球探测仪器、大气探测仪器、核子仪器、材料试验机、实验室仪器与装置、环境监测仪器、食品药品检测仪器、医疗仪器。
3.电子与电工测量仪表
电能仪表、测试仪、电量计量仪、实验室及便携式电表、安装式指示仪表、电子测量仪器、电力系统测量仪表、信号处理器、仪用电源。
4.仪表材料及元器件
光纤及机电元器件、仪表元器件,部件及控制用附件、电线/电缆,接插件、机械元件,弹性元件、仪表柜。
5.传感器
传感器、敏感元件及测量装置。
6.仪器仪表工艺装备及加工设备
7. 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及软件

如何进行红外测温仪测温及确保红外测温仪测温精度
红外测温仪采用红外技术可快速方便地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不需要机械的接触被测物体而快速测得温度读数。只需瞄准,按动触发器,在LCD显示屏上读出温度数据。
 
       红外测温仪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并能可靠地测量热的、危险的或难以接触的物体,而不会污染或损坏被测物体。
 
       红外测温仪每秒可测若干个读数,而接触测温仪每秒测量就需要若干分钟的时间。
 
红外测温仪如何工作
 
       红外测温仪接收多种物体自身发射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红外辐射是电磁频谱的一部分,它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紫外、R射线和X射线。红外位于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之间,红外波长常用微米表示,波长范围为0.7微米-1000微米,实际上,0.7微米-14微米波带用于红外测温仪。
 
如何确保红外测温仪测温精度
 
       红外技术及其原理的无异议的理解为其精确的测温。当由红外测温仪测温时,被测物体发射出的红外能量,通过红外测温仪的光学系统在探测器上转换为电信号,该信号的温度读数显示出来。
 
    有几个决定精确测温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发射率、视场、到光斑的距离和光斑的位置。
 
    发射率,所有物体会反射、透过和发射能量,只有发射的能量能指示物体的温度。当红外测温仪测量表面温度时,仪器能接收到所有这三种能量。因此,所有红外测温仪必须调节为只读出发射的能量。测量误差通常由其它光源反射的红外能量引起的。有些红外测温仪可改变发射率,多种材料的发射率值可从出版的发射率表中找到。其它仪器为固定的予置为0.95的发射率。该发射率值是对于多数有机材料、油漆或氧化表面的表面温度,就要用一种胶带或平光黑漆涂于被测表面加以补偿。使胶带或漆达到与基底材料相同温度时,测量胶带或漆表面的温度,即为其真实温度。
 
       距离与光斑之比,红外测温仪的光学系统从圆形测量光斑收集能量并聚焦在探测器上,光学分辨率定义为红外测温仪到物体的距离与被测光斑尺寸之比(D:S)。比值越大,红外测温仪的分辨率越好,且被测光斑尺寸也就越小。激光瞄准,只有用以帮助瞄准在测量点上。红外光学的最新改进是增加了近焦特性,可对小目标区域提供精确测量,还可防止背景温度的影响。
 
       视场,确保目标大于红外测温仪测量时的光斑尺寸,目标越小,就应离它越近。当精度特别重要时,要确保目标至少2倍于光斑尺寸。
 
如何进行红外测温仪测温
 
       为了红外测温仪测温,将红外测温仪对准要测的物体,按触发器在仪器的LCD上读出温度数据,保证安排好距离和光斑尺寸之比,和视场。用红外测温仪时有几件重要的事要记住:
 
1、只测量表面温度,红外测温仪不能测量内部温度。
 
2、不能透过玻璃进行测温,玻璃有很特殊的反射和透过特性,不允许精确红外温度读数。但可通过红外窗口测温。红外测温仪最好不用于光亮的或抛光的金属表面的测温(不锈钢、铝等)。
 
3、定位热点,要发现热点,仪器瞄准目标,然后在目标上作上下扫描运动,直至确定热点。
 
4、注意环境条件:蒸汽、尘土、烟雾等。它阻挡仪器的光学系统而影响精确测温。
 
5、环境温度,如果红外测温仪突然暴露在环境温差为20度或更高的情况下,允许仪器在20分钟内调节到新的环境温度。
 
红外测温仪有许多应用,最普通的有
 
1、汽车工业:诊断汽缸和加热/冷却系统。
 
2、HVAC:监视空气分层、供/回记录、炉体性能。
 
3、电气:检查有故障的变压器、电气面板和接头。
 
4、食品:扫描管理、服务及贮存温度。
 
5、其它:许多工程、基地和改造应用。
工业安全:自动化领域的根本性挑战
对工业安全的重视,是近年来国内工业领域的关注热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工业安全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涉及工业行为的方方面面,按现代工程学的理解,安全本身就是一系列不断演进的目标。
 
  工业安全现在多数停留在微观层面的决策,例如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基于人为意外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处理领域,我认为这是非常初级的认识。
 
  现在,国际、国内对工业领域的要求,概括地讲就是寻找经济(Economy)、环境(Environment)、能量(Energy)三者的交集,这与经典的“投入-产出”结构完全不同。通俗地讲就是3E优化问题,换成科学术语就是三重约束条件下,半自主行为的可持续选择问题。
 
  工业目标的进步本身就是工业成长的主要评价,支撑以上3E的基础就是广义的工业安全体系。
 
  现在的问题是,今天的自动化技术能不能适应这种新工业需求的演进?
 
  笔者个人认为,今天的自动化技术有本征的缺陷,因此,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跟上工业进步的节奏。理由如下:
 
  以逻辑过程为基础的自动化行为已经过时。大家知道FA|PA(工业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基础就是PLC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而今天的PLC 系统本质上是基于预设的逻辑过程,遗憾的是,这种面向确定的逻辑过程的思考是与实际脱离的,超越逻辑的行为随处可见,未来的自动化行为应该是面向协调,发展基于协调的自主行为系统是当前自动化工业领域应着力参与的大变革。
 
  单一网络演进是短期行为,现在自动化领域失去了自己的工业特质,企图以信息领域的以太网构造单一的网络结构,将现场总线直接演化为数据网络。这种想法,非常幼稚,原因有二:一是以太网的非实时性;二是以态网是以地址为基础的通信结构,固然具有大的节点容量,但在信息领域,节点本身是相对静态、均质的结构,如计算机、交换机等,但工业网络所需要管理的是彼此互相影响的“动作、行为与事件”,如运动行为、传感与激励行为等,这些动作与行为本身不可以完全地被地址标签捕获,势必有大量的行为与事件逃逸。
 
  广义的机器行为与人智行为的管理困境,现在记录一个机器的行为是容易的,但实时记录人智行为(影像记录除外)是相对困难的事。CNC(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在加工过程中,有限的数据可以指导一系列的加工动作,但如何反映被加工材料的内在结构与性能的变化就是困难的事。有趣的是,CNC主要面向刚性材料设计的机器结构,对复合材料的加工能力非常有限。而复合材料的制备却与操作者的人智行为高度相关,即使是民用航空最先进的空客380的复合材料机翼,也需要现场操作者的自主行为。
 
  基于芯片和数据链路的自动化技术强烈地受到环境制约,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也非常有限。首先是工作温度、粉尘等影响,能在极限条件下工作的自动化系统基本不存在,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来保障工作环境的一致性,防护诸如电磁、太阳风等侵害。发展非芯片的自动化技术迫在眉睫。夸张一点讲,现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受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自动化系统本身。
 
  安全算法没有引起关注,现在的自动化技术领域只有面向功能的算法,没有支撑功能的安全算法平台。我这里指的安全算法不是信息领域中的加密、解密技术,而是指为了保障功能集合的安全结构。举例而言,现在可以用一个红外探测装置发现一个控制单元异常的宏观表现,如运行温度的异常,但管理这个控制单元的功能算法并不能反映出这个功能算法的变异性。
 
  以上只是简单提示一下,自动化领域的现状与工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性。人类对自动化技术框架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更加积极应对各种新的工业需求。
 
  现在自动化领域基本构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自动化企业的长期赢利困境,也反映出了这一大变革态势。在经济刺激政策下的短暂繁荣,如果没有坚实的技术体系演进是不可能持续的。
 
  这是世界性的挑战。对有远见的企业家,更是前所未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