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著名民营企业家此次应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单位之邀,来沪参加全国知名企业家“看世博、谋发展、促合作”主题活动。在这个“观博”团队里,还有吉利的李书福、德力西的胡成中等一大批民企代表。记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区域联动、经济转型和“后世博”前沿产业的发展,是民资正在寻找的三大发展新空间。 区域联动将提升“对内开放度” 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连连获批,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呈现出“多头并进、均衡发展”的新特征。民资在这一进程中看到了这样的前景:区域之间的“门槛”会不断消除、资本流动的成本会不断下降。 刘永好透露,他已在上海设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推出颇具市场独创性的农业产业基金,目前来看“市场效应不错”。他认为,在区域联动发展的大背景下,像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必然会“不断增强其市场平台的综合功能,集聚资本、集聚服务”,长江流域的产业分工布局,就会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区域规划专家沈玉芳等人士对记者说,区域一体化联动的关键,就是“拆地方之间的围墙”,把行政区经济中“不合理的行政阻碍”逐步消除,让市场要素实现“低成本的流动”,换句话说,就是提升“对内开放度”。 长江流域产权共同市场的负责人已感受到“对内开放度”上升所带来的效应。他说,区域的合作协调发展,正在加大跨区域并购和资源要素流动的需求。目前全国异地产权交易成交金额的占比已达到14%以上。 作为长三角区域核心的上海,目前也正在进一步思考“对内开放”的问题。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相关负责人说,上海正在考虑优化政策组合,完善内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优质民企各类功能的总部落户,形成民企总部的集聚区。只有民资、国资、外资等各类资本形成良性互动和互补,才能形成更为平衡有效的经济支撑力。 经济转型非关“国进还是民进” 国家最新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民企发展的“新36条”。在中国关键的经济转型期中,国家再次肯定了民资的地位和作用。刘永好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期间,社会上曾一度有“国进民退”的议论,这个“新36条”对此是一个明确的“否定”。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人对记者说,在产权市场上,各类资本进出频繁。从实际的资本流动情况来看,国资和民资都有退出和收购的行为,这不是一个“谁进谁退”的问题,而是优胜劣汰的问题。经济转型,必然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刘永好在国家经济转型中看到了优势民企的机会和空间。他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民企朋友与他是不谋而合,颇多同感。吉利控股的李书福,近来一直是个“新闻人物”,不仅其自主品牌的汽车不断推出新品,而且还让世人大吃一惊地实施了对国际著名轿车品牌“沃尔沃”的收购。 他说,目前收购尚未“走完全部程序”。对于汽车业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吉利有自己的思考,“不仅在想,而且已经在做”。绿色、环保、生态,肯定是汽车业的未来方向,“但一定要追求实质,而不是形式”。同样是新能源车,吉利对自己的要求是,“步子一定要迈得实”,不能片面地“推概念”、只在“样车”上拼高下。立足现实、储备未来,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吉利的“现实版”未来车获得了“实践的舞台”。在汽车业的转型中,还要关注汽车社会、汽车文明的转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人士认为,民资只有想得深、做得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后世博”:前沿产业的“源头功夫” 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被看做现实与未来的“结合点”。世博园内的前沿技术与理念,将在“后世博”时代不断“落地”。在世博园内,记者看到,刘永好一个白天一口气看了7个馆,相机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手。李书福脸上带着他惯有的笑容说,观博之后一句话,善待大自然。民企巨头们都在思考:“后世博”时代,人类如何站上新的起点。 德力西集团的“老总”胡成中,对于世博园更具一层“亲切感”。这是因为,包括中国馆在内的不少世博场馆工程,都选用了德力西的开关柜、变压柜和电线电缆。他告诉记者,在世博园内,他想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分享”。由全世界这么多聪明的头脑,汇聚这么多最前沿的科技,形成对未来这么多丰富的想象,“这是最慷慨的让人分享的机会”。 分享之后,“就要让世博理念在中国落地,在中国实践”。在胡成中看来,节能环保的世博理念必然会对接到企业的“后世博”发展战略上。德力西的结构调整已经展开:其输变电产业将以智能电器的研发为突破口;其光电高科技领域将以LED绿色光源为主阵地。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内,民资是在源头上“共同参与打基础的工作”
|